看了名为"钓鱼"的朋友《比重小的浮漂灵吗?》一贴和一些跟贴,觉得该钓友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去探索,这种纯技术的帖子我很喜欢参与,也在该贴后面将自己的观点详细的回复了,为让更多有同样疑问的朋友看到我的回复,特单开一贴,供大家参考,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的确很有意思,刚学台钓的时候我也跟楼主一样的想法,但后来逐渐认为这种想法是错的,同样的漂型(包括漂尾也要一样),吃铅大的漂其实要灵敏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就在于惯性,不少人认为,铅大了,鱼要拉动铅改变铅的静止状态需要比用小铅需要更大的力,这不假,但当鱼吃饵的力量足以拉动线组运动的时候,铅动起来后,吃铅大的漂运动的距离要比吃铅小的漂距离大,表现在漂尾的信号幅度也就比较大,假设吃铅小的漂,鱼拉动了1目,那么吃铅大的漂就可能表现为1目半或者2目或者更大。
因此,同样漂型同样大小的漂,材质不同,灵敏度不同,常用的三种材质,灵敏度排序依次为芦苇-巴尔杉-孔雀羽。灵敏度与稳定性正好相反,稳定性排序依次为孔雀羽-巴尔杉-芦苇。
影响漂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漂型、光洁度、漂尾等因素对漂的性能影响也非常重要,将灵敏和稳定协调到最有利鱼上鱼的漂就是好漂。
灵敏度和上鱼并非成正比的关系,并不是越灵敏越好,这个大家都有体会,还有,一般在春、夏、秋三季,鱼口比较好,对漂灵敏度的要求也相应降低,只有在寒冷的冬季和经常打比赛的塘子或者台钓经常聚集的野钓水域,台钓的精细理论才能达到充分体现,大部分的环境没必要扣那么仔细,基本原理清楚就行了。
台钓最怕的就是钻牛角尖,不少人喜欢聚集在固定的水域去比较台钓的上鱼率,好象大家聚集在一起拼饵料、拼抓小口、拼竿子钓性、拼比别人多上一两条鱼才是水平高似的,其实那是纯粹的心理作祟,总是有一部分人看不破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台钓的理论其实并不复杂,掌握起来会很快的,难的是将台钓的理论运用在对付纷繁复杂的鱼情水情,在人多的地方多钓几条算技术,但更全面的技术应该是在不同的环境都能钓上鱼来,才是王道。
个人观点而已,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