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几位同事去一水库野钓,开始以钓深为主,在2.8米的深坑边,用长竿、细线、小钩悬坠钓。不断抛小饵球、轻逗漂,一上午总算逮住了10多个鱼讯,其他人毫无收获。感觉是随气温的逐日回暖,这里的越冬鲫已逐渐游散去四处寻食了,钓浅应是最佳的选择。12时许,把钓位转移至北岸水深1米左右的浅滩处,几颗大饵打下,还来不及吃点心,就有泥鱼(一种生活在海边滩涂水域的小鱼)、鲫鱼问钩。1小时连钓10尾鲫鱼,上鱼速度大大高于深处钓点。
随着东风的逐渐加大,风吹漂移鱼讯减少。赶紧改造子线:在长子线上加小铅片,又缩短短子线的长度(使两钩相距5厘米左右)。这才基本止住了鱼漂的移位,半小时又钓鲫鱼4尾。但东风加大到四五级后,风起浪涌,再也不见鱼儿咬钩。钓友们纷纷被迫打道回府,只有同事陈钓友心有不甘,复又回到上午没有收获的那个深水钓点,独自一人再钓。出乎意料,在傍晚风大浪高的不利条件下,他竟然1小时钓获了鲫鱼十余尾。
上午无风无浪时在这个深坑内垂钓毫无收获,而到了傍晚大风大浪中却有鱼儿频频上钩,这似乎有点反常。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隔了一天后,我带着疑惑的心情再次来到这里。在钓点的选择上一反往常关于选位的规律,早晨温度低时先钓边钓浅,到中午东风加大后再去钓深。
结果,浅处上鱼速度和总数量还是相当不错。到下午1时许,果然不出所料,东风如期而至且越刮越猛。按预定计划移位至许多钓友已不太问津的老钓位钓深,果然又大获丰收。风浪中观漂讯虽然有点吃力,但并不走漂(水底无流),钓组仍处于十分灵敏的状态。鱼漂下沉1~2目或上浮1目都有鱼。
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我认为这是春季的鱼情特点所决定的。鱼儿刚刚度过寒冬急于进食,但一碰到气温再下降或遭遇大风浪无法寻食时,它们还会返回原先越冬的“窝子”内潜伏躲藏。所以,早晨效果差、傍晚风浪越大效果反而越好。在这个水库此钓点(指有深坑的这个钓点)钓鱼,遇东风对咬钩率丝毫没有影响;而在大水面河道东风加大时,钓获量却大减。现在明白了,这是因为这两个钓场水底地形完全不同造成的。有深坑的钓场鱼儿不受风大、暗流的影响,感觉安全,故觅食积极大胆;而无草、无障碍且又平底的大水面河道易受水流影响,不利于聚鱼,所以鱼儿难以在此寻食。
悬坠钓法如何应对风浪中的走漂问题,钓鱼媒体已发表过不少大师和高手的妙招。常用的有加大鱼漂号数(使鱼漂能拉紧重坠,不致被水流带动)、在长子线上加小坠(让小坠和长子线的钩饵一起落底,增加与水底的摩擦力又不降低钓组的灵敏度)、采用大比重较黏的颗粒饵(减少雾化留住鱼)以及勤抛钩饵等几招。但尽管解决了走漂问题,如果鱼在钓点处待不住,那么,一切努力就全白搭了。休闲垂钓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重新寻找鱼能够待得住的地方,选择避风处是人们容易想到的办法。而选择表面上有大风浪、水底下有深坑或障碍物的地方作钓点,则往往被忽视或认为不可行而放弃。春季钓鲫鱼的两次实践给我们带来一条重要的启示:应对大风浪还可以用“钓深潭”这一招法,效果不一定比避风处差!
当然,要用上这一招当然要注意几个条件:一是钓场要有这样的深处钓点或水底有大的障碍物;二是水中的溶氧比较充足,鱼儿下潜水底不会影响它的吸氧,如冬季、早春、深秋等季节。如果在夏季高温下,鱼儿绝不会下潜至很深的地方,相反它们还会上浮至下风处活动寻食,此时迎风钓要比顺风钓效果要好得多。特殊的招法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好的效果。